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古代小孩子怎么稱呼
時間:2024-06-29 來源:養娃家
在古代,對年齡的稱謂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象征意義。對于10歲的小孩,古人亦有著特定的稱呼,這些稱呼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還體現了對孩童成長階段的細致劃分。那么,古代小孩子的稱呼是什么呢?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古代對小孩子的稱呼有赤子、襁褓、孩提、始齔、垂髫、總角、黃口、幼學、豆蔻、及笄、束發。古時人們對不同年齡的孩童,會用不同的年齡稱謂,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從“赤子”到“束發”,泛指0歲到15歲的孩子。
古代小孩子的具體稱呼如下:
1、赤子
赤子最早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原話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代古經學研究家孔穎達解釋說,“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币馑际菋雰簞偵聛?,是赤色(紅色)的,所以稱為“赤子”,后來因為嬰兒的心靈最純潔,始終離不開父母,因此引申將品德高尚、對國家一片忠誠的人叫做“赤子”。
2、襁褓
指1歲以下幼童?!榜唏佟币辉~,指的是不滿周歲的兒童。襁,指的是背負嬰兒的寬帶子,褓,指的是嬰兒的小被子。古時候人們勞動時間多,嬰兒又離不開父母,于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著嬰兒,再用一條寬帶子綁在背上,帶著孩子行動。因為背負著孩子,人們常說帶著襁褓,慢慢就將襁褓作為不滿周歲的兒童的稱謂了。
3、孩提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一般是2—3歲的兒童。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兒笑時發出的“咳咳”之聲,幼兒“咳咳”地笑出來后,非常可愛,因此大人們便會將他從被子里“提”或“抱”起來,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發笑的時候提抱起來的意思。
4、始齔
男孩8歲,女孩7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5、垂髫
髫,自然下垂的頭發的意思,在古代,兒童在七、八歲的時候,頭發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一句話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里的垂髫就是這個意思。
6、總角
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古代兒童在八九歲時就要梳理頭發了,這個字就是“髦”,它的意思是幼兒垂在前額的短發。
7、黃口
指的是十歲以下的兒童,這里是將小孩比喻成小鳥了,小鳥們的口都是黃顏色的,黃口之鳥,就是小鳥。
8、幼學
指十歲的孩童?!抖Y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p>
9、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植物名稱,豆蔻花未大開時就顯的非常豐滿,故俗稱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為少女的象征。用豆蔻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源于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贈別詩二首之一》,詩中這樣說: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10、及笄
及笄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周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11、束發
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抖Y記·玉藻》:“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并紐,錦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