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的故事
時間:2023-05-17 來源:養娃家
漢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韓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請為婿。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后宮里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里,很想出宮,但卻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主動請求出塞。她名叫王嬙,又叫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
歷史故事
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經過漢武和昭宣時代的輪番打擊內部開始分裂相互爭斗,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后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并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漢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韓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請為婿。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賜給呼韓邪。
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天子又難于失信。據說元帝回宮后,越想越懊惱,自己后宮有這樣的美女,怎么會沒發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么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污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愿送禮物,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并奉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為避司馬昭之諱,昭君改稱王明君。
故事演變
現今有關昭君出塞的作品大多把昭君出塞描繪成匈奴強漢弱,朝廷屈辱求和,然后抨擊漢帝。實際這是與正史不符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從西漢到元初,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它最早見于《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大致情節是: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后單于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
正史中,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巔峰時期,而匈奴經過漢朝連番打擊早已元氣大損,是漢強匈奴弱。實際上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歸降向漢朝稱臣,成了漢朝的屬國,并且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也是三次入京朝貢時,元帝挑選了宮女賞賜于他。而北匈奴郅支單于也在不久前被漢朝遠征軍陳湯、甘延壽等人誅滅,所以不存在“漢朝屈辱求和”這種情況,也并無王昭君自愿請行一說。而且漢元帝也并沒封王昭君為“明妃”,這是晉代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君”或“明妃”。
自漢朝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都經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后的《后漢書》并未采用這一傳說;而此后的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不僅采用這一傳說,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锻跽丫兾摹芬环凑返挠涊d,把漢元帝時期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其中,敘述了畫工畫圖,單于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鄉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
后世有關王昭君的作品并非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改編而來。
歷史記載
《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就沒有記載昭君自愿請行,只記載了漢元帝把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
《漢書·元帝記》記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愿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p>
《漢書·匈奴傳》記載:“單于自言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愿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p>
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是絕對沒有所謂昭君自請出塞的,試想一個宮良家女子,怎會有左右兩國之能呢?
而之后的《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就出現了極大地出入:“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知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p>
《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的昭君自愿請行之說,可能是該書作者范曄根據民間傳說寫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漢書》,但從《后漢書》后,昭君自請出塞或因人們的主觀想法而慢慢變成了所謂“史實”,這是很荒誕的。
相關典故
昭君
史書上對王昭君的記載不多,僅僅不足150字。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今屬湖北),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請為女婿,元帝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嫁給呼韓邪。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后之意)”。昭君去世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當云居次、外孫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颯。
落雁
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為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漢元帝在位期間,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請為婿。昭君主動請行與單于結成姻緣。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記載
漢元帝后宮女子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女皆賂畫工,多者十萬錢,少者亦不減五萬。獨昭君不肯,遂不為帝所幸。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事已定。帝重信于外族,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