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軒記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3-05-16 來源:養娃家
《獨坐軒記》原文
予為西昌校官,學圃中筑一軒,大如斗,僅容臺椅各一,臺僅可置經史數卷。賓至無可升降,弗肅以入,因名之曰“獨坐”。予訓課之暇,輒憩息其中,上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窺關閩濂洛數君子之心,又次則咀嚼《左傳》、荀卿、班固、司馬遷、揚雄、劉向、韓柳歐蘇曾王之文,更暇則取秦漢以下古人行事之跡,少加褒貶,以定萬世之是非。悠哉悠哉,以永終日。軒前有池半畝,隙地數丈,池種芰荷,地雜植松檜竹柏。
予坐是軒,塵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臨太行,右挾東海,而蔭萬間之廣廈也。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則為弟子之位,若親聞訓誨;遇賢人則為交游之位,若親接膝而語;遇亂臣賊子則為士師之位,若親降誅罰于前。坐無常位,接無常人,日覺紛挐糾錯,坐安得獨?雖然,予之所紛挈糾錯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間,坐予者寥寥,不謂之獨,亦莫予同。作《獨坐軒記》。
《獨坐軒記》譯文
我做西昌縣縣學的學官,在縣學菜園里建造了一個像斗樣大小的房子,僅能容下一個寫字臺和一把椅子;寫字臺也僅能放下幾卷經史??腿藖砹藳]法迎接,不能施禮請進室內,因此起名叫做“獨坐”。我教課空閑的時候,就在這小屋內休息。在這里我首先研究堯、舜、禹、湯、周文、周武以及周公、孔子的思想學說和治世的方法;其次窺探張載、朱熹、周敦頤、程顥和程頤兄弟的思想學說的內涵;再其次就咀嚼品味左丘明、荀卿、司馬遷、班固、揚雄、劉向、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的文章;最后再有時間,就拿秦漢以后古人的行為事跡,稍加評論,以定他們萬世的功過是非。悠閑啊,自在??!我就用這種辦法來打發每天的日子。小室前有半畝池塘,幾丈空地。池中種有菱角兒荷花蓮藕,空地混植著松、檜、竹、柏。
我這小室,塵埃俗氣進不來,胸懷感到日益開闊,有如左邊對著太行山,右邊連接著東海,在樹蔭遮蓋下的萬間廣闊大廈呀。還有,我坐著只是和久遠年代的古人打交道:若是遇到圣人,我就把自己的坐位當做弟子的坐位,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在親身經歷圣人的訓導和教誨;若是遇到賢人,我就把自己的坐位當做交往朋友的坐位,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在親身和朋友促膝交談;若是遇到亂臣賊子,我就把自己的坐位當做法官的坐位,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對眼前的壞人親自審判施加懲罪。我覺著自己的坐位并不是一個涸定的坐位,接觸的人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常人,每天都感到人員牽持紛亂事務纏繞繁雜,坐在這里怎么能說是獨坐呢?雖然如此,可我感到牽持紛亂纏繞繁雜的,卻都是世人感到孤寂冷清的,天地之間,坐我這坐位的人極少,不稱作“獨”,也沒誰和我是同志。于是寫了這《獨坐軒記》。
《獨坐軒記》注釋
西昌:即泰和,縣名,今屬江西省。三國吳置西昌縣,隋改泰和縣。校官:學官。
肅:恭敬地導引。
憩(qì)息:休息。
關閩濂(lián)洛:指宋代理學的主要學派,其代表人物為關中的張載、閩中朱熹、濂溪周敦頤、洛陽程顥和程頤。
荀卿:即荀況。戰國末思想家,著有《荀子》。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文學家。劉向: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文學家。韓柳歐蘇曾王:即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
芰(jì)荷:即荷花。
塵坌(bèn):灰塵。
胸次日拓:心胸日益開闊。胸次,胸中;心里。
酬酢(zuò):賓主相互敬酒,為古禮儀之一種。
紛挐(ná)糾錯:雜亂交錯的樣子。此指紛紛擾擾。
《獨坐軒記》賞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弊x罷明代文人桑悅寫的《獨坐軒記》,很容易聯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陋室銘》。桑、劉二人的生活年代雖然相隔七百年,作為傳統文人而持有的生活方式是很相似的。
一切的物質享受都可以降低到最低點,簡陋的斗室對劉禹錫來說是“何陋之有”,狹小的書軒在桑悅看來也是可以“悠哉悠哉”的好處所。相對來說,他們更重視環境的清雅與心理的平衡。所以劉禹錫得意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自然意趣,桑悅則喜歡在軒前的半畝池塘里種荷花,于屋外隙地上植綠樹。
因為都是讀書人,自然嗜書如命,劉禹錫常在他的陋室中“閱金經”,而桑悅則將他的書軒當成了圣賢接待站,忙得不亦樂乎。七百年的悠悠歲月,沒有洗刷盡中國普通文人所留有的共同愛好與旨趣,這大約只能從儒家“安貧樂道”的古訓中去找尋一點答案了。
然而桑悅又畢竟不同于劉禹錫,劉氏在他的陋室里熱情接待來賓,“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雖然因文化層次的不同而拒斥了低階層百姓的介入,對于同一層次的當代人還是門戶開放的。桑悅則堅持“獨坐”的標準,只與書中的古圣賢為師生為好友,而不接受同代人的親近。固然可以說這是因為獨坐軒大小,條件限制之故,桑悅自己也說,軒“大如斗,僅容臺椅各一,臺僅可置經史數卷”。然而這其實只是作者拒絕與外界交往的一種特殊形式。
《獨坐軒記》最后便泄露了天機:“予之所紛挐糾錯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間,坐予者寥寥,不謂之獨,亦莫予同?!边@就是說,桑悅之所以喜歡在獨坐軒里接待那些書中的古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些古人本也是孤獨的寂寞者。而在現實世界中,他卻難以找到這樣能深深體味到孤獨寂寞的知音,所以他便只能“獨坐”了。
在劉、桑二人或群處、或獨坐的生活方式間分出軒輊來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它們是不同時代的產物。感興趣的是,桑悅這種獨處的意識其實是反映了明代中葉以來知識分子個性意識的覺醒。任何時代任何企圖超越該時代正統意識思考的人都會萌發出一種孤獨感。但不同時代的人對于這種孤獨感的處置卻大相徑庭。
明代中葉以前的知識分子遇到這種情況時,更多是采用自我壓抑或怨天尤人的方式,其基點是落在“我”的意識可以并且應該與流行意識同一的考慮上。而明代中葉以后的知識分子則大多認為“我”的意識是第一位的,沒有必要非與正統的一致。
因此,他們對于這種孤獨感便更多地是采取肯定的態度,乃至像桑悅這樣,對此還沾沾自喜。如果專慮到當時明代社會政治的黑暗與腐敗,是不能不對桑悅的思想行為表示贊許的。
《獨坐軒記》創作背景
作者桑悅于成化年間兩次參加會試,均因“答策語不雅馴”而落選,第三次才得個副榜。沒想到,在上報年齡時又被昏庸的官僚看花了眼,誤將26歲看作66歲,便發往泰和(即文中所說的西昌)去做一個小小的學官“訓導”。此文即是者到泰和任上后寫的。
《獨坐軒記》作者介紹
桑悅(1447~1513),字民懌,號思玄居士。明蘇州府常熟(今江蘇省常熟市)人。明代著名學者、狂士,好出狂言。其為人恃才傲物,有“怪妄”之名,在其詩和詞中均有體現。成化元年(1465)舉人,會試得副榜。曾三次應進士試,以語多不倫被黜。歷除泰和訓導,遷柳州通判。丁憂,遂不再出。工于辭賦,其詞多抒發個人性情。其《南都賦》《北都賦》頗為有名。有《思玄集》十六卷,《桑子庸言》等?!睹魇贰酚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