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翻譯
時間:2023-05-13 來源:養娃家
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這句話出自《齊桓晉文之事》,《齊桓晉文之事》是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p>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p>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岵蝗唐潇馋ⅲ魺o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有諸?”
曰:“有之?!?/p>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p>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p>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p>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p>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p>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p>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p>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p>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齊桓晉文之事》注釋
(1)、王(wàng):用作動詞,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統一天下。
(2)、齊宣王:田氏,名辟彊,齊國國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齊桓、晉文:指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春秋時先后稱霸,為當時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說,談論。儒家學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
?。?)、保:安撫,安定。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擋
?。?)、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鐘。釁,血祭。
?。?0)、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2)、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
?。?3)、易:交換。
?。?4)、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
?。?6)、愛:愛惜,這里含有吝嗇之意。
(17)、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誠:的確,確實。
?。?8)、褊(biǎn)?。和恋鬲M小。
?。?9)、無異: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對。
?。?0)、彼惡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惡(wū):怎,如何。
?。?1)、隱:哀憐。
?。?2)、何擇:有什么分別。擇:區別,分別。
?。?3)、宜:應當。乎:在這里表示感嘆。此句是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4)、無傷:沒有什么妨礙,此處譯為沒有什么關系。
?。?5)、仁術:指仁愛之道,實施仁政的途徑。
?。?6)、庖廚:廚房。
?。?7)、說:同“悅”,高興。
(28)、“《詩》云”二句:見于《詩經·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測它。忖(cǔn)度(duó):揣測。
?。?9)、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孟子?!^也:……說的就是……
(30)、戚戚:心動的樣子,指有同感。
(31)、復:報告。
?。?2)、鈞:古代以30斤為一鈞。
?。?3)、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小的東西。
?。?4)、輿薪:一車薪柴。
?。?5)、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許:相信,贊同。
?。?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省去“曰”字,表示語氣急促。
?。?7)、見保:受到保護或安撫。見:被。
?。?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第二個王是動詞。
?。?9)、形:具體的外在區別和表現。異:區別。
?。?0)、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1)、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為長者折枝:對長輩彎腰作揖。
(42)、老吾老:第一個“老”字作動詞用,意動用法,可譯為尊敬;第二個“老”作名詞,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3)、運于掌:運轉在手掌上,比喻稱王天下很容易辦到。
?。?4)、“《詩》云”句:見于《詩經·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作好榜樣,推及兄弟,以此德行來治理國家。刑:同“型”,這里作動詞用,指以身作則,為他人示范。寡妻:國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國家。
?。?5)、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總結這三句詩的意思,就是說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6)、大過:大大超過。
?。?7)、權:秤錘,這里作動詞用,指用秤稱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0)、抑:難道,副詞,表反詰。危:使……受到危害。構怨:結仇。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2)、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
?。?3)、便嬖(piánbì):國王寵愛的近侍。
?。?4)、辟:開辟,擴大。
?。?5)、朝:使……稱臣(或朝見)。
?。?6)、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治。中國:指中原地帶。
?。?7)、而:表并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
?。?8)、以:憑借。若:如此。若:你。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不可能達到目的。
?。?9)、若是:如此。甚:厲害。
?。?0)、殆:不定副詞,恐怕,大概。有:同“又”。
?。?1)、鄒:與魯相鄰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南方的大國。
?。?2)、集:湊集。這句說,齊國土地合起來約有一千個平方里。
?。?3)、蓋:同“盍”,兼詞,“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來,指回到王道仁政上來。反通返。
(64)、發政施仁:發布政令,推行仁政。
?。?5)、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貨物儲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6)、涂:通“途”。疾:憎恨。赴愬:前來申訴。
?。?7)、惛:同“昏”,思想昏亂不清。進:前進。于:在。是:這。
?。?8)、敏:聰慧。
?。?9)、恒產:用以維持生活的固定的產業。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0)、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放”和“侈”同義,都是縱逸放蕩的意思?!氨佟焙汀靶啊蓖x,都是行為不軌的意思?!币选埃币印?,句末語氣助詞。
?。?1)、罔民:張開羅網陷害百姓。罔,同“網”,用作動詞。
?。?2)、制:規定。
?。?3)、畜:同“蓄”,養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
?。?4)、樂歲:豐收的年頭。終:一年。
?。?5)、兇年:饑荒的年頭。
?。?6)、驅:督促,驅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7)、輕:容易。
?。?8)、贍(shàn):足,及。
?。?9)、奚:何。暇:空閑時間。
?。?0)、盍:為什么不呢?
(81)、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筑住宅。古時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2)、衣:穿。帛:絲織品。
?。?3)、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
?。?4)、百畝之田:傳說古代實行井田制,每個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畝。
?。?5)、謹:重視,謹慎地對待。庠(xiáng)序:古代學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6)、申:反復教導。
?。?7)、頒白者:頭發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
?。?8)、黎民:黑頭發的民眾。這里指少壯者,與上文老者對舉。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門徒)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R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阻擋他?!?/p>
?。R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使百姓安定嗎?”
?。献樱┱f:“可以?!?/p>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献樱┱f:“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牽牛從殿下走過的人。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f:‘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侨藛枺┑溃骸热贿@樣,那么(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您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恢烙袥]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p>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是愛惜(一頭牛)。(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p>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對我有這種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因為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p>
?。献樱┱f:“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ǖ膭游铮Q下大(的動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因為)吝嗇錢財才以羊換掉牛的,老百姓認為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啊。”
?。献樱┱f:“沒有關系,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品德高尚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遠離廚房?!?/p>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ㄟ@話)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這種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献樱┱f:“(假如)有人稟報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認可嗎?”
?。R宣王)說:“不認可?!?/p>
?。献诱f:)“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火,是不用視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p>
?。R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的表現怎樣區別?”
?。献樱┱f:“(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北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是做不到。為年長者按摩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北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于為年長者按摩肢體一類的事。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对娊洝氛f:‘(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f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難道(大王)您要動用士兵(發動戰爭),使大臣們陷于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献樱┱f:“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献樱┱f:“是因為美味的食物不夠吃呢?輕軟暖和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絢麗的顏色不夠看呢?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献樱┱f:“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用這樣的做法,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找魚一樣?!?/p>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献樱┱f:“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p>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献樱┱f:“(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R宣王)說:“楚國會勝?!?/p>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憑借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如果)您現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市場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向您奔走求告。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做到這種地步。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志愿。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
?。献樱┱f:“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卻有長久不變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不遵守禮儀法度,無所不為。等到(他們)犯了罪,接著就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假使一輩子都遇豐年,就一輩子都可以吃飽,在荒年也不至于餓死。這樣之后驅使他們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長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適宜種植、收獲莊稼的時節,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慎重辦理學校的教育,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p>
《齊桓晉文之事》鑒賞
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后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國時期,由分裂趨向統一,戰爭難以避免。孟子往往籠統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顯得過于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值,與當時的社會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結構層次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
這里根據內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后者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而談論王道。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闡發。老百姓看到“以羊易?!?,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擴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焙汀盀殚L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據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保瑸辇R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齊宣王不能實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靶Χ谎浴彼淖?,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有這么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钡狡U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經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和“謹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
《齊桓晉文之事》作者介紹
孟子(前372—前309),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鬃又蟮娜鍖W大師,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的老師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曾游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采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并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現將此學說稱為“孔孟之道”,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