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時間:2023-05-13 來源:養娃家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的意思是:飽讀詩書的人擁有光彩奪目的氣質,只有書籍可以讓人走得更遠?!案褂性姇鴼庾匀A”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和董傳留別》,全詩蘊藉含蓄,巧于用典,層層交織著董傳粗衣在外而經綸在內以及貧困窘迫的情狀與作者美好的祝愿之間的種種矛盾,造成強烈的反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和董傳留別》原文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和董傳留別》譯文
雖然生活當中身上包裹著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學問氣質自然光彩奪人。
不喜歡陪伴著年老的學人一塊清談過“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決定隨從舉子們參加科舉考試。
雖不能像孟郊那樣騎馬看花,但卻有機會被那“選婿車”包圍,讓自己眼花繚亂。
中舉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詔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著你的名字呢。
《和董傳留別》注釋
?、哦瓊鳎鹤种梁?,洛陽(今屬河南)人,曾在鳳翔與蘇軾交游,二人感情深厚。
⑵粗繒(zēng):粗制的絲織品。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傳·閔公二年》:“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預注:“大布,粗布?!惫哼@里指經歷。生涯:人生的境遇和其過程。語本《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p>
?、窃姇涸浮对娊洝泛汀渡袝?,泛指書籍。這里指才華、學識。氣:指人的外在精神氣色。華:這里指人氣質高雅。
⑷老儒:對年老學子的稱呼。瓠(hù)葉:瓠的葉子,可作菜用。據載,東漢劉昆有學生五百多人,每年春秋兩度祭祀,常常準備好各種禮儀并用木瓠的葉子作祭祀品。瓠,葫蘆、冬瓜等的總名。
?、蓮姡好銖?。舉子:指被推薦參加考試的讀書人。踏槐花:舊時考試是在秋天舉行,夏季槐花黃的時節正在忙于溫書應考,故有“槐花黃,舉子忙”的諺語。
?、誓铱詹晦k:語出《南史?虞玩之傳》:“玩之為少府,猶躡屐造席。高帝取屐親視之,訛黑斜銳,瓚斷以芒接之。問曰:‘卿此屐已幾載?’玩之曰:‘初釋褐拜征北行佐買之,著已三十年,貧士竟不辦易。’”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沒有錢。尋春馬:唐代新科進士有頭簪鮮花,騎馬踏春的習俗。唐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即寫此事。
?、藫裥鲕嚕禾拼婆e風俗,放榜那天,新科進士要在曲江宴會,公卿門閥之家常常裝飾車馬,前來選婿。這句暗示董傳尚未娶妻。
?、痰靡猓杭础按猴L得意”,意謂黃榜得中。
?、驮t黃:詔書。因詔書是用黃麻紙書寫,故稱。字如鴉:常指亂涂或書法拙劣,這里指詔書上寫的黑字。語出唐盧仝《示添丁》“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和董傳留別》賞析
此詩稱許董傳的志向,同時預祝他皇榜得中。全詩巧于用典,蘊藉含蓄。其中“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廣為傳誦,膾炙人口。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詩一開端,就吟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經典地闡釋了讀書與個人修養之間的關系。“粗繒大布”,說明董傳家貧,穿不起一般讀書人穿的綾羅綢緞,同時,也說明董傳不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
詩人這樣描寫董傳,不是嘲笑他的貧窮,而是真誠地贊美董傳寧肯吃得差、穿得差,也要讀好書、力求上進的品性?!肮摹?,形象地把董傳的清貧之態描寫了出來。尤其是一個“裹”字,極其傳神,也極有畫面感,生動地刻畫出窮人家的男兒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依然熱愛讀書的形象?!案褂性姇?,詩人自己熱愛讀書,對讀書的用途自然理解深刻,所以,這四個字意在說明一個人的高雅氣質來自哪里。
“氣自華”,原來,讀書的作用不僅在于占有知識,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讀書,能夠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成高雅、脫俗的華麗氣質?!皻狻?,即“氣質”,是一個人由內及外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高雅舉止。
“華”,是一種只能由自身修養而來的氣質,一種無法復制或模仿別人的高責而華美的儀容儀態儀姿,一種讓別人一看到你,就會覺得你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這是一種由骨子里散發出來的高貴氣質,這種氣質,與金錢和權力沒有任何關系,完全是你所掌握的知識把你洗練出來的一種儒雅之氣。
“自”是全句的重心所在,它強調華美的氣質是由自己修煉而來,是你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它把“腹有詩書”和“氣華”有機地連接在一起了,使得二者互為因果關系,同時進步闡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無論一個人多么貧窮,只要他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終將會變得精神熠熠、氣質非凡。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贊美董傳安貧但追求上進的品質,說明董傳是一個有高遠志向的人?!皡挵椤迸c“強隨”相對應,“老儒”和“舉子”相對應,“烹瓠葉”和“踏槐花”相對應,通過這種兩兩對應的比較,來說明董傳一心向上的陽光心理。同時,“烹瓠葉”借用《詩經·小雅·瓠葉》的典故,更加形象地描繪出董傳渴求新知識的愿望。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雖然使用既詼諧又真誠的語言,勸慰自己的朋友董傳,貧窮并不會影響到你高中皇榜,只要能夠進士及第,你不用騎著高頭大馬,一樣會被有權有勢人家的姑娘相中?!皩ご厚R”,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說明一個人一旦登科,即便沒錢置辦馬匹,像孟郊那樣“一日看盡長安花”,也會很容易就會被人們發現,再一次強調讀書對于一個貧家子弟的重要性。
“擇婿車”借用王定保在《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中記載的唐代進士放榜的當天,公卿家凡是有待嫁女兒的都傾巢而出,滿城觀看,選取佳婿,以此鼓勵董傳積極進取,同時也描繪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狀態,人們普遍對讀書人認可度較高,整個社會對“科舉”高度重視,以及人們對讀書人的評價標準就是“進士及第”?!把蹃y行看”,盡管有些調侃的意味,但卻真實地反映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社會現實。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繼續鼓勵并預祝董傳能夠金榜題名,讓昔日那些認為他家貧而小瞧他的世俗之人看看他揚眉吐氣的樣子。最后這兩句似乎與開頭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些許的矛盾,其實,無論是對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抑或對于某一個體來說,“貧窮”永遠是制約其發展的“緊箍咒”。所以,詩人也沒有脫俗,又對當時的這一社會現象給予了批判。
整首詩語言既樸素又帶有一點詼諧;對仗工整,但又極其注重用典;而且,用典之巧、之妙,堪稱高手中的高手;意蘊含蓄,卻深刻描摹出了社會的現實。足見詩人社會生活經驗豐富,而且善于將生活中的現象融入詩歌創作之中,這正應了那句“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和董傳留別》創作背景
《和董傳留別》是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蘇軾罷官鳳翔簽判赴汴京,途經長安,與朋友董傳話聚臨別時創作的一首留別詩。一說此詩作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
《和董傳留別》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